近期由于前線疫情告急,使得便攜式紅外測溫儀成為了抗擊疫情的必備工具,在醫用級紅外測溫儀缺貨的情況下,很多人轉而采購工業級紅外測溫儀應急,工業級測溫儀是否可用?和醫用級測溫儀又有何區別?讓我們為您一一解答:
Q1:工業級紅外測溫儀和醫用級紅外測溫儀性能上有什么區別呢?介可視:便攜式紅外測溫儀俗稱紅外溫槍。不管是工業級的還是醫用級,他們的原理都是一樣的,測量的都是物體表面的溫度值。紅外測溫槍可以作為排查使用,不能作為醫生診斷依據。醫用溫槍:只專注于測量人體體溫,普通醫用溫槍無法調節發射率,一般操作溫度為室溫,在低溫環境中無法實現測量功能。測量的范圍為人體溫度36℃至37℃之間,在這個測量區間內醫用溫槍擁有較好的測量精度(小于1℃)。工業溫槍:應用范圍廣泛,對環境溫度的適應性好,一般操作溫度在-20℃到50℃之間甚至更廣。測量范圍從零下三四十度到零上幾百攝氏度都可以。發射率可調節(發射率不可調的不建議購買),在極端溫度下擁有較好的測量穩定性(重復性精度高),工業測溫槍生產工藝更為復雜,要求嚴格。介可視:工業測溫儀可以測人體表面溫度,但可以做體溫篩查。可用來測量體表溫度,比如額頭和手腕溫度。Q3:為什么工業測溫儀測出的值比體溫低(28℃至34℃)?介可視:人體額頭正常溫度是32℃至35℃,雙手30℃至32℃,如果測到額頭高于35℃說明您體內溫度更高,可能有發燒風險(因為人體皮膚的溫度是比腋下溫度36℃低2-3℃左右,同時會受到環境影響)。
額頭溫度受環境影響較大,所以醫學臨床均參考腋下體溫作為醫學測溫,醫用測溫儀在出廠前通過軟件已經修正了差值(低于36℃的都顯示36℃,并對其他測量區間進行了溫度補償)。工業測溫儀則反映的是皮膚表面的真實溫度,沒有經過算法補償。
Q4:為什么用工業測溫儀測體溫,有時候測出來只有20幾度?介可視:人體額頭表面溫度受環境溫度影響很大,如果必須在室外測,建議測手腕內側或脖頸以下衣物遮擋處。介可視:只要避免激光不直射人眼,沒有其他危害(激光安全符合FDA二級標準)。
Q6:如果使用工業測溫儀測量體溫,建議距離多遠測溫?介可視:我們建議工業測溫儀距離額頭5到10厘米,測額頭中部(不要忽遠忽近,也不用緊貼額頭,測不同位置溫度會有浮動)。介可視:使用工業級紅外測溫儀時,建議使用相對比較法來幫助初步判斷一群人中誰的相對體表溫度較高,方法是連續測5個人額頭溫度,取平均溫度,比如34℃,如果有人超過35.2℃,相對正常人高出1.2℃以上,則有過熱風險,需要水銀溫度計復查(室外低溫環境建議測手腕內側)。介可視:注意事項——將儀表從與待測環境溫度差異較大的地方取出使用時,應將儀表放置在待測環境中至少20分鐘后再開始使用,這將大大增加其測量時的穩定性。
我國南北環境溫差大,且測量現場一般條件比較簡陋,不可能提供黑體爐或其他的校準工具。以下提供三種現場操作方法供大家參考:
方法一,現場有接觸式高精度溫度計(精度必須高于紅外測溫儀),可以用來調整發射率:首先,用接觸式溫度計測量物體表面溫度得出參考值。然后,使用紅外測溫儀測量物體得出表面測量溫度。根據差異調整測溫槍的發射率直至溫度接近或等于參考值。應注意的是,因為兩種溫度計存在精度等多方面差異,因此紅外測溫儀只要保證在自身精度范圍內即可。為確保紅外測溫儀的準確和穩定性,應定期及時同校準裝置進行校準對比。方法二,無可用校準設備的情況下,可以先在測量環境中(如測量進出人員體表溫度,測量點應選在室外)測量健康人員的體表溫度,將體溫正常人員的體表溫度作為參考溫度(一般在28℃至34℃之間)。然后,再對被測人員進行測量,如果明顯高于參考溫度(1.2℃及以上),則需用醫用水銀溫度計對被測人員進行二次篩查。方法三,可先用紅外測溫儀取現場體溫正常人員體表溫度的一個平均值,然后再用水銀溫度計測腋下的準確體溫,取兩數據之間差值,將差值貼在工業紅外測溫儀上*能知道正確的數值了。
如果您手里已有工業級測溫儀,建議參考以上方法,都可以正常使用。
如果您買不到醫用測溫槍,可以試試應用范圍廣泛的工業測溫槍。
注:建議購買質量好的品牌產品,不建議購買發射率不可調的工業測溫儀。